你听过基层治理的兴庆故事吗?
基层治理的触角有力延伸、基层治理的活力大大激发、基层治理的水平稳步提升……近年来,兴庆区始终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不断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引领治理效能,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探索巩固基层社会治理的“兴庆模式”“兴庆经验”。
“党建+N”为基层治理添砖加瓦
(资料图)
跟着富宁街中寺社区党委书记贾丽娜的脚步,沿着辖区道路一路走,总是会遇到与她打招呼的居民。“社区开展活动多了,自然就和居民成了熟人。”贾丽娜说。
2022年,中寺社区改造升级了集学习、议事、休闲于一体的“党建阵地”,阵地面积由200平方米增至1148.2平方米,打造了舞动空间、墨香别院、非遗工坊等13间功能室,开展有声阅读、红歌会、诵读会、亲子阅读等活动,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据贾丽娜介绍,为做优党建阵地品牌,社区通过吸纳辖区老党员,建设了3个小区党支部阵地,覆盖了辖区所有无物业的老旧小区,形成社区的脚步走到哪里,阵地的触角就延伸到哪。此外,社区还积极打造综治中心、矛调中心、社区警务室等“党建阵地”,通过“雪亮工程”大数据平台、智慧指挥系统和线上调解系统,搭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通过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入户探访服务、便民志愿服务等,把一个个陌生的邻居如同“散落的珠子串了起来”,让“陌邻”变成“睦邻”。
用好党建这根“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工作千条“线”。近年来,兴庆区持之以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把方向、凝共识、聚合力的作用,积极开展“党建+网格治理”“党建+联学共建”“党建+文化建设”等共建活动,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党建与社区同行同向,以高质量党建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业委会”解锁基层治理共治密码
每天只要有空,兴庆区中山南街高台寺住宅区业委会主任霍成顺都会到小区里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居民对小区管理又有什么新的意见建议或者哪家生活困难……这是霍成顺当选主任后,经常带领业委会委员例行工作的一部分。
高台寺住宅区建成于1994年,在中山南街街道党工委参与、监督和支持下,高台寺住宅区业委会于1998年正式成立。
“我在这里住了很多年,当年得知成立业主委员会,我是第一个举手赞成的。”据霍成顺介绍,现如今小区内逐步构建起了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的小区治理体系,他也从业委会成员变成了主任,身份的转变,让他的肩膀又多了一份责任。他和委员们挨家挨户问询,问题发现处理更快了,邻里纠纷更少了,群众满意度更高了……
“业委会是沟通社区、物业和居民的‘桥梁’,是破解社区物业管理难题的‘金钥匙’。”据兴庆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物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景博介绍,近年来,兴庆区始终将发挥好业委会辐射带动作用作为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发力点,深入推进业委会组建工作,有序推动业委会高质量覆盖。截至目前兴庆区共有住宅小区807个,成立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小区38个,业委会成立党支部3个,业委会人数205人,党员人数95人。
“新业态”发挥基层治理前哨作用
随着新业态经济的迅猛发展,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队伍日益壮大。兴庆区结合辖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实际,依托社区党群阵地及小区党支部阵地建设“红色暖心驿站”,更好地服务和凝聚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引领更多“新”力量参与城市基层建设。
在兴庆区的102个“红色暖心驿站”内,都专门配备了饮水机、微波炉、电冰箱、充电器、各类药品以及书籍等,给“骑士小哥”提供喝水歇脚、续航补给、学习充电的场所,还提供政策、劳动保障等咨询类服务。党群组织的温暖,也点燃了“骑士小哥”们共同维护平安温馨家园的积极性。
“我们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哪个街道车辆乱停,哪里水管破裂需要维修,没有谁能比我们更清楚。”快递小哥陈亚东经常在工作中化身“信息员”,把遇到的问题拍成照片发到社区的微信联络群里。
为了充分发挥新业态群里在基层治理中的前哨作用,兴庆区形成“以服务换服务、以服务促治理”的“双向服务”赋能基层治理新模式。围绕新就业群体维权难、子女照顾不便等问题,协调人社、司法、卫健等部门提供社保办理、法律援助等服务,实施线上线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培育工程。同时灵活设置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服务岗位和活动积分,以社区为单位实行积分换实物、换服务等,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常态化参与基层治理。
关键词: